2016年,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、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、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、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创办了“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”(China Collegiate Computing Contest,简称C4)。
一、参赛条件
AIGC创新赛:第一届(2024年)“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-AIGC创新赛”(以下简称“竞赛”)由南开大学与vivo公司联合承办。该竞赛面向全国高校在校学生(含本科生、研究生),以vivo自研通用大模型矩阵为技术底座,助力AIGC应用创新和内容创作,携手青年开发者共同推动大模型前沿技术快速发展,实现AI普惠。
人工智能创意赛: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,浙江大学、百度公司联合承办,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、嫦娥奔月航天科技(北京)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合作单位。该竞赛是面向全球高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的科技类竞赛活动,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,提升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应用能力,培养团队合作精神,促进校际交流,丰富校园学术气氛,推动“人工智能+X”知识体系下的人才培养。
二、大赛的主题与内容
AIGC创新赛:参赛者通过使用蓝心大模型矩阵API,包括已开源的7B和最高70B的云端大模型、AI绘画与传统AI能力等,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或应用场景,包括但不限于系统实用工具、社交通讯、生活服务、教育、健康、出行、影像、办公、资讯、金融、购物、音乐等场景,设计和开发具有创新性的应用、网页或demo等。复赛阶段,开放云真机和大模型端侧化能力,请在设计时考虑端侧化场景。决赛阶段,提供微调算力,帮助队伍进一步完善作品。
参赛者通过使用蓝心千询、妙笔生画等工具,创作图片类、文本类、乐曲(含乐谱、歌词、音频等)、代码类、视频类(视频脚本输出)等作品。允许参赛队伍使用三方工具协助输出完整创作作品,但核心内容必须使用蓝心千询与妙笔生画工具输出。
人工智能创意赛:参赛作品须围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,探索有具体落地场景的技术应用创意方案,如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、工业、农业、医疗、文化、教育、金融、交通、公共安全、日常生活、公益等行业领域的应用探索。
竞赛采用开放命题,参赛作品须使用百度AI开放平台相关技术并遵循相关设计、开发指南与规范。参赛者应充分发挥创新能力,自由探索应用场景并自行获取相关数据,最终提交具有原创性并能够进行可视化应用展示的参赛作品。
竞赛分为赋能组(EasyDL/BML/AI Studio)、创新组(飞桨)和航天组(飞桨)三个组别,每支参赛队伍可根据自身兴趣及技术能力基础任意选择组别参赛,同一参赛队员(队伍)只允许报名参加一个组别。
三、参赛要求
AIGC创新赛:本次竞赛面向全国高等学校(含港澳台)在校学生,参赛学生不限专业,可跨年级、跨专业、跨校和跨赛区自由组队。限定每位学生只能报名—种赛道,且每支队伍限定提交—份作品。
人工智能创意赛:参赛作品须围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,探索有具体落地场景的技术应用创意方案,如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、工业、农业、医疗、文化、教育、金融、交通、公共安全、日常生活、公益等行业领域的应用探索。
竞赛采用开放命题,参赛作品须使用百度AI开放平台相关技术并遵循相关设计、开发指南与规范。参赛者应充分发挥创新能力,自由探索应用场景并自行获取相关数据,最终提交具有原创性并能够进行可视化应用展示的参赛作品。
竞赛分为赋能组(EasyDL/BML/AI Studio)、创新组(飞桨)和航天组(飞桨)三个组别,每支参赛队伍可根据自身兴趣及技术能力基础任意选择组别参赛,同一参赛队员(队伍)只允许报名参加一个组别。
四、竞赛程序与时间安排
1.报名时间为:2024年5月--2024年9月,以官网公布为准。参赛者必须在截止日期前将登陆学校创新创业平台网完成报名。
2.本次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。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包括大数据挑战赛、人工智能创意赛、嵌入式设计赛、AIGC创新赛、智能交互创新赛等,承办单位不一,举办时间不同,详情请访问官网:http://www.c4best.cn/。有意参赛者必须进入校赛QQ群,获取详细信息。
注:初赛采取网络评审,邀请专家通过校创新创业平台评阅比赛全部电子材料,评选出符合大赛主题优秀作品参加决赛。
五、联系方式
主办单位:创新创业学院
承办单位: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
联系人:刘培胜
联系电话:13898301926
竞赛QQ群:1092073141(注:参赛同学必须加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竞赛QQ群,获取相关信息)
创新创业学院
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
2024年5月10日